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

友人和我的85度c之夢

上次在課堂上,和大家提到朋友和我想開85度c,力拼starbucks的「夢」。現在他和我不是為資金所苦,倒是為了尋覓開設的地點,以及85度c本身出現的飽和狀態而遲遲無法進入市場。

最近上課談到品牌的一些概念和台灣在品牌上發展的問題。85度c從2003年開始,到如今應該已經在全台開設近300家(或超過)門市,遍佈全台二十九縣市(包含澎湖,金、馬則無)。觸角並伸向澳洲,並計劃向加州、上海市場探路。從市場擴張的能力和發展的企圖的角度觀察,它有成為一個台灣品牌的雄心。

我們在課堂上提到台灣某些知名品牌(如Giant)雖然知名,但卻不是高階產業,賺的錢和高科技、重工業相較可能無法相提並論。不過生意就是生意,賺小錢也是賺錢。我想像85度c這樣開始探索消費水平與習慣改變的台灣市場的進取,是正面的。當吃塊蛋糕、喝杯咖啡或飲料成為台灣人生活中的一種型態,我相信85度c以平價提供品質不錯的食品所帶來的放鬆時刻,是會愈來愈在台灣建立起它不可動搖的地位(如果它的經營管理以及行銷都配合到位的話)。如果國際市場要6000萬人口的消費胃納,那麼85度c向海外探路無非是看清了這個事實。

不過和我的假想敵starbucks比較起來,我覺得85度c還有不少不及之處。85度c如果是定位在平價消費人人都買得起,那麼星巴克就是中等價位不是每人都能常常消費的定位,但星巴克消費背後常代表著某種流行的品味(雖然我認為真正的好咖啡不是星巴克那種喝法),拿著星巴克的紙杯、隨手杯給人的印象是和「有消費水平」、「很流行」分不開的。這裡我舉兩個小例子,其一是星巴克在每個城市會推出城市馬克杯,這點是目前85度c暫時望塵莫及的(可想而知,北京、莫斯科、巴黎的馬克杯蒐集起來會比蒐集到台北、台中、高雄(只在台灣的範圍內)的東西來得有成就感和紀念價值),馬克杯這個idea我認為不是創新的,我在美國一些城市會看到同一系列的紀念磁磚(我猜也許每個城市都有,而且都以同樣的規格在作),不過我認為星巴克不只是賣馬克杯,它也販賣文化認同和消費認同,進而形塑了一個文化(或次文化)。

其次,我雖不迷星巴克的咖啡,卻也注意到不久前他們推出一個「請大家喝咖啡」的活動,定某天某時段請大家免費喝特定的咖啡。那個時間很短,記得只有兩個小時,而且只有特定的「精選咖啡」(想必不會是最高級的,也不會是隨你選的),但是他的支持者卻只會選擇記得,星巴克也蠻有人情味的,知道回饋顧客。但兩個小時的排隊人龍,吸引媒體報導,顧客又成了星巴克大打免費廣告的免費臨時演員,行銷自我形象的手腕…高!

這兩個小例子,我認為是星巴克在經營管理之外的行銷優勢,說到底他知道顧客想要什麼?不只是基本滿足,更是特別的需求。這方面的know-how我認為85度c目前還不到這個階段。現在也許是85度c打天下的階段,但如果它們想要像星巴克(我和朋友自己想,也很自以為是的假定他們想)一樣佔全球休閒飲食的一席之地,我想這是它們遲早要面對的挑戰。

1 意見:

Huei 提到...

Still, I will say the brandname that 85'C stands for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brandnames that we talked about in the class, at least as far as risk-sharing is concerned. Any of you have any ideas on that?
By the way, Tyro, I have already email the papers to you. Please check it and send to all of your classmate. Thanks a bunch.


Prof. Wang